有一天回家陪爸妈,我爸在练吹复音口琴,顺口问起我吹口琴学弹琴的进度。
(补充下背景情况:我爸对自己的音乐能力是一贯自信的,毕竟从小吹笛子,相对音准也有,换句话说,能找着调。但他这些年来被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折磨得够呛,据说肺活量只有不到正常人的20%,所以不管吹什么口琴,都吹得上气不接下气。但在我爸的自我感觉里,他觉得我绝对没有他吹得好。)
我如实相告,给谱子的话,用口琴吹个流行小曲儿还是不太成问题,也能跟着伴奏吹,但要是纯伴奏,要练上好一阵(因为节奏能力有点差),最开始想达到的即兴能力还完全不行。弹琴还弹得跟屎一样,左右手协调不起来。
爹哋突然发出终极疑问:“你说你小时候喜欢画画,书法也不错。按说扬长避短,你搞业余爱好为啥非要搞自己完全不擅长的音乐,学得又费力,成效又低?”
我当时一听也有点愣,咦?我以前也画过很长时间画啊,书法有一段时间也坚持过呀,为啥现在天天打卡坚持练习的反而是音乐这方面的东西呢?于是当下只好打了个哈哈,说:“反正我又没有绩效压力嘛。”
这两天也一直在琢磨这是一种什么心理。一来当然是没有绩效压力,不用赶着出成绩,自己心理上没有负担,每天慢慢磨一阵口琴和手指,也不觉得费脑子费力,还挺提神(当然似乎也并没有动力要拼命练、做梦都想练那种,不不不,远远没有这种程度;只是说,每天练个把小时,并不厌烦)。但同样的道理,换成书法和画画也成立,而且从成效上看,肯定会好得多:字能写得非常不错,画能画到很见得人。不会像练琴练到现在,别人问起,自己一万个不好意思:“弹得撇弹得撇,再多练几年再说”。
继续往下分析,觉得还是内心渴望成为一个“不同”的人。继续把字写得更好把画画得更好,我不会成为“另一个我”。相反,我在潜意识里觉得,如果能把音乐这个关卡翻过,我会变得跟之前有所不同。具体有什么不同,我也不知道,总之就是有这样一个感觉。
这就有点像,在开始攀岩之前,我是个完全的书呆子,不擅长任何运动,也从不认为自己会擅长什么运动。但当攀岩打开了我的运动体验之门,到现在,我至少在外观上有着令人信服的“准-运动员”的样子。我认为假以时日,再来个三年五年,音乐方面至少应该,好过一般人吧?
当然,这里有个麻烦的地方,就是好像骨子的确没有音乐细胞,所以费的功夫仿佛比搞体育还大,进展还慢。而且心还很大,觉得蓝调口琴练好了还想练半音阶;弹琴想着把流行弹好了专攻boogie-woogie。另外跳舞一定要解锁,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今年疫情之后都没去练过舞,因为舞室搬迁了,而且柔术教练天天叮嘱训练,生怕我战斗力不够让他颜面无光,哈哈哈;但一定还会再练舞的)。
后来在B站上看到一段Ido Portal的视频。Ido Portal是徒手动态训练(跟巴西战舞Capoeira有点渊源)的开山祖师爷,最有名的身份大概是MMA名将Conor McGrego(也就是俗称的“嘴炮”)的功能训练教练,很多名人要找他。
他最近提出了一个理念是,如果你没有绩效压力,应该参加尽量多种形态的运动,而不是只做一种训练。单一训练,练多了对身体的伤害也大,而多种形态的运动,能更好地发挥人的运动潜能,提升整体运动表现。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而且我还进一步觉得,不光是多做各种运动,多体验不同形态的技能,也能让人获得更好的整体能力,尤其像音乐这种,既能拓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体验,也能提升对自我的认知。一句话,感觉就像是有了新的自我。
我脚着你下一个是要去学女团舞了!
哈哈哈,我想到的是宁静的那句话,“对跳舞,我内心是拒绝的,但我也很想跳舞。”
这绝对是个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