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看《We Are Lady Parts》[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453468/],因为歌非常接近小时候听的那些很纯粹的女子朋克乐,所以看起来分外亲切。剧情也很搞笑,毕竟是英国佬。
我第一天晚上只看了前4集,看到美莎说,”虽然看得很开心,但看完了之后又跟格格巫大吵一架“,我还有点困惑,等隔了两天我才看了第5集,边看边想,哈哈哈哈哈,怎么可能不吵架呢?
简单透露一下可能会引发观众争吵的部分:一支穆斯林女子朋克乐队,接受了某网媒的采访,网媒把她们的话做了曲解,发布到网上后引发穆斯林社区的轩然大波。
乐队成员看到这些曲解的采访稿之后也勃然大怒,跑去找网媒。双方争执的点在于,网媒把她们塑造成”穆斯林的叛逆者“,而她们自己认为是”不狭隘的穆斯林“。
比如有一段,网媒采访贝斯手,说,”你对穆斯林传统怎么看?“贝斯手说,”fuck off!“ 等到付诸笔端的时候,网媒写的是,“她们fuck off穆斯林传统。”贝斯手愤怒地质问网媒,“你为啥要这样说呀?”网媒说,“那不是你自己说的吗?”
用乐队里“最循规蹈矩”的主音吉他手的话来说,“你故意抹杀了一些微妙的区别。”
为以防有人不理解,这里用一个基本上平行的例子,对“这种微妙的区别”试做阐释:你是一个中国人,你认同自己的中华文化身份,但你同时会对中国的现实做一些“不恭”的表述。你接受了西方媒体采访,西方媒体说你是”中华文化的叛逆者“。你心想:WTF?!
去年围绕《无依之地》导演赵婷发生的争议,也就是这一幕的翻版吧。除了当事人,没有人在乎这些”微妙区别“,可实际上这些微妙区别又非常重要。
不管怎么说,我对英国佬敢把这些“微妙区别”拿出来拍,还是很敬佩的。因为不光主流文化视角容易忽视和曲解这些微妙区别,非主流文化视角(相对弱势,在主流文化的话语之外)更是会主动忽视和曲解这些微妙区别(赵婷的例子就是这样)。更简单粗暴地说,"微妙区别"就是会两头不讨好。
所以,毫无疑问,“微妙区别”会引发情侣之间的争吵!!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
首先我觉得英国佬还是很伟光正的。跟法国那个被爆头的讽刺漫画单位比,相当一碗水端得四平八稳。当然不排除这样还是会刺激到这个那个,但这样刺激到的这个那个也就这个那个吧。
我这里呢,确实是不满意他们这种四平八稳的。因为我从认知光谱上来说,比较认同激进派的革命党。对我来说微妙区别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也就是说,所谓的微妙区别是不存在的。当然这个话在这里不能深说,深说了这个网站就没了。但就算是否认微妙区别的我,也不愿意跟另外一波不承认微妙区别的人被划到一个框子里去,也就是白右,这个算是我这边的复杂性,也是吵架的根源。
还有一个问题是同为革命党,对“敌方”的态度,可以说大家都是一致的。但是对革命阵线内部的同志,我可能是立场比较软弱的那一个。我觉得还是要尽量团结撒,而且不是出于希望革命胜利的功利目的,而是我其实还是挺理解那些不激进的同志的。我那边其实在讨论这个事情。我也看不惯现在网上那些风气。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也很理解激进的姐妹们恨铁不成钢的痛切。我这种人,真要革命了,是最早被揪出来被枪毙的那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