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杨紫琼的万年老粉,自从3月份这部片在北美上映被吹爆,我就心心念念地等啊等啊等,等到前两天资源流出,昨天晚上看了。
基本上,我给气劈叉了。这它喵的什么鬼!!
(跑题:艺术妹看了两眼,说:“导演这是……贴邮票还是溜冰溜得太嗨了吧?”然后她又数了几场打斗戏,说:“每场打斗的镜头不超过15个……导演这是拍MV的吧?”我跑去看了关家永的履历,全中。微博上有他自导自演的DJ Snake《Turn Down for What》的MV,可为明证。)
杨紫琼的角色最先是写给成龙的,后来写着写着才改成了性转版。所有的不通,一下都通了。
如果说这是一部很好玩的怪鸡电影,我认。但是这并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好”电影,在我而言甚至不算“好看”。甚至哪怕对华人母女关系的表现,《青春变形记》也比它更能打动我。
当然,让杨紫琼意外重新红一波的副作用,这是挺好的。
我最最最最最想要掀桌子的是,在那么多个平行宇宙,华人中年家庭妇女的生活都是那么的苦,好不容易有个没结婚的大明星宇宙,好不容易有个万籁俱寂的无人石头宇宙。然而她最终选择继续在苦兮兮的宇宙里生活,和女儿和解,和丈夫相亲相爱。
我!只想说,XXX!我!不!相!信!
青春变形记也无法打动我。
你能不能把你觉得的,成龙的通,具体说一下睐?
最不合理的就是报税这回事呀。店最初是她男人开的,为什么报税是妻子去报?而男人就当成个辅助角色在旁边解释,税务人员施压都是对她施压?如果报税的角色最开始是丈夫,妻子在一旁协助解释,这更符合常理一些。
还有啥丈夫突然要离婚,以增进夫妻感情?WTF?
对女儿的管教。从头到尾其实没有看到妻子对女儿施加了太大的压力,无非是拦着女儿不让她在古板的爷爷面前出柜,仅此而已。如果这就叫它喵的压力,美国华裔对压力的承受度,可谓是负数了。
《青春变形记》真的还是要好点,当然也是黄皮白心儿的亚裔故事,换哪个族裔都可以。但皮克斯呀,合家欢啊,我可以接受的。反之对这一部,可能是之前评价太好,期待太高,一看之下,崩裂了。
其实你说的这几个点我反倒没有觉得不通。我就不一个一个分析了,说一下第一个...这不要太普遍...简直就是夫妻关系里女的摊上一个无用男的经典场景呀。在耙耳朵集散中心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很熟悉这一幕吧。在国内当然是没有那么多跟税务机关打交道的场景,但是改成夫妻店什么的,不都是女人忙上忙下操持一切?在国外可能就是跟税务机关打交道什么的。而且如果是女人把报税这一摊子事情弄过来了,也很容易因为故意不清楚税务条款塞进去很多不符合报税规则的发票。你还别说,我自己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哈哈哈哈,想要薅政府的羊毛,最后当然是没薅到。对了,你那里现在改查账征收了吗?我听说全国的核定征收都要取消,以后你应该也需要一笔一笔地贴发票了?
我之前看到新闻说这个角色本来确实是写给成龙的,但导演写的时候就觉得成龙不行,要写给女性角色,就开始改改改,改到后来在导演心目中是为杨紫琼量身订造的。所以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没有太去想“如果套到成龙头上就说得通了”这件事,我的理解是:“这果然是男导演写出来拍出来的..."比如杨紫琼自己的心结为什么不是一个妈而是一个爹,以及人物对自身可能性的想象,甚至到一些细节里,比如充塞各处的以男性性行为为标志的性暗示,令人非常不快。
但换到全女班吧,也就是《青春变形记》...《青春变形记》没有《妈的多重宇宙》那种男性创作人带给人的恶心感,《青春变形记》以及更典型极端的《包宝宝》代表着女性创作者的混沌和迷茫,再加上那些“你们东雅人和你们东雅人的家庭宇宙”之类的东方主义凝视,让我觉得,看起来比《妈的多重宇宙》这种男人搞的创作还让人难受。
哈哈,我们的想法真的很不同呀。夫妻店里女的操持一切是可以说得通的,但这个税务是怎么也没法说服我。我不太知道国外的情况哈,只不过,如果税务局盯的是洗衣房这个“实体”,所以找杨紫琼这个实际负责人说事儿,这是可以的。但电影里表现的全部是税务局盯死的是杨紫琼个人,不中用的男人在旁边做解释。然后男人还经常提醒杨紫琼,“你要记得去报税”,而不是“我们的店要报税哟”。
总之我怎么看都觉得很怪,觉得故事背景不太成立。
我那个歪生意当初一直用的是查账征收,每次做表格报税跑银行都烦得我想撞墙。还好我早几年已经把它注销了。现在我是以个人身份自主报税,疫情这两年,居然还摊上了退税这等好事呢。
你讨厌的“充塞各处的以男性性行为为标志的性暗示”,我这个也觉得还好。既然是怪鸡电影,有点男人的恶趣味,也算了。
《青春变形记》“你们东雅人和你们东雅人的家庭宇宙”之类的东方主义凝视,这一点,有些细节我看了也不是太舒服,但可能本身未曾长期生活在国外,没有太强烈地体会到“被凝视感”。相反,我感觉它的细节表现是很真诚的,比生拉硬扯的性转版让人舒适多了。
你觉得“女性创作者的混沌和迷茫”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女性创作的混沌和迷茫,表现在大家在批判父权这件事情上面表现出来的犹豫。张扬女权现在已经是主流话语了,但是男人还是骂不得的,你看比如青春变形记里面,其实是没有处理这个问题的。就好像,诶,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那么多污名,那些把小熊猫压抑到无影无踪的巨大力量,是什么呢?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哇?
那个税嘛是这样的呀,夫妻店就是一体的,反正得有一个人去做这个事情,如果男的不管,那就是女的咯。我后来想了一下,你举的那几个例子里面,离婚那一点确实是有道理的,性转一下会通顺得多。
怪鸡电影和男人的恶趣味,也没有什么办法啊,这就是我们被男人塑造的审美。但我实在是受不了男人对他们鸡儿的沉迷,就,可不可以不要让我看到这个恶心的东西啊啊啊啊啊啊啊。
“女性创作的混沌和迷茫,表现在大家在批判父权这件事情上面表现出来的犹豫。”
啊啊啊啊,哈哈哈,你说的这个很对,很对。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一个被忽视的点。不过说起来,我回忆了一下哈,就是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跟母亲的冲突是要大很多的。跟父亲反而没有那么多冲突。甚至父亲会作为一个“体谅者”站在旁边。小时候,对整个社会的构建方式是看不明白的,于是女孩子的很多心结都与母亲有关。
我举个例子,比如在青春期,对女性行为规矩的灌输和训诫,主要来自母亲。第一次月经,是母亲来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如果母亲自己对这件事有一些负面词语,也就会传递到孩子的印象里。又比如,怎样对待男同学,怎样“自我保护”、“自尊自重”,这些训诫,大多会是母亲出面。于是,“母亲”构成了“女儿”将与父权社会发生冲突的第一道墙。父亲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是相对模糊的。
不管是小熊猫里还是多重宇宙里,女儿跟“父亲”的冲突都没那么大,父亲是相对隐形的,是和蔼的慈父。严父角色,只体现给“儿子”。
这个好像是东亚人(或者中华文化圈)独有的特色?
是呀,我觉得从个人经验角度出发,一个人跟父亲关系好,不愿意苛责,我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创作者,特别是选择了女性主题,然后涉及到父亲的部分都是他多支持我,他多开明,他其实是那个好人,就...hmmm...
你说为什么,可能是东亚实在太压抑了,等级制度太森严了。所以男的都不需要亲自下场,派代理人就可以了。就像纳粹要把犹太人送进毒气室,都懒得自己把犹太人抓到一起来,让犹太人头头来组织代劳就好了。
对,还可能是女性地位低,没有获得和“父亲”发生冲突的资格。
但我想了想,其他地方好像也是啊。除非父亲是个超烂的父亲,家暴妻女,否则在女儿的成长中角色也是模糊或者正面的。而且女儿的成年不需要“弑父”,而是找另一个男人给他当妈或者真正当妈。
个人观察父亲对女儿常常宽容一些,感情上父亲比较宠女儿,社会化方面父亲对女儿比对儿子要求也低一些。代际冲突,多是母亲作为代理人出现,对女儿尤其如此,母亲对女儿的训导,背后站着整个社会。
当然其它任何地方都是一样,但程度也有不同的。而且可能是我们自己是东雅人,所以对东雅的状况比较过敏?
还有一个原因,这个电影已经打着进步的旗号了,大家当然会以进步的标准来评判它。如果是crazy rich asian这种片子,评判也没有意义,对吧?
我在推特上还看到了一个搞笑的说法,讲为什么不说爸的问题呢,因为爸都是狗逼,几乎没有例外,所以连统战的价值都没有,哈哈哈哈。但这个当然是开玩笑了,狗逼就是狗逼,电影连表现爸是狗逼没有统战价值的觉悟都没有,所以让人很失望啦。我很想把狗逼改成狗屌,但语言的惯性太强大了,还是先狗逼吧。
“如果是crazy rich asian这种片子,评判也没有意义,对吧?”哈哈哈,那个片子也是看到我目瞪口呆,淋漓尽致展现所有刻板印象。但是那好像是亚裔狂欢式电影的第一个开端?历史地位会跟《黑豹》类似……
我突然又想到另一个点,就是一个女性创作者的原生家庭,大多是“严母+慈父”的组合或者是“单亲母亲”家庭。因为女性创作者同样需要有榜样(如果是单亲母亲,可能是“反面榜样”),哪怕这个榜样带给她很多折磨。
反过来说,充当“坏人”的强势母亲,往往会拿出“壮志未成的自我”的无意识态度去对待女儿,这也是导致她们对女儿苛求的原因之一。
最明显的是那个山区女校长张桂梅,从现代自由主义的角度,她遭到过一些批评,也就是她对女学生的管理太过严苛了,不那么自由。但只要想一想她所置身的环境,你能够明白“严苛”的出发点是为了让那些女学生获得更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