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啦,赶紧去看。

从去年年底,网络上就开始流传关于《椒麻堂会》的传说,说得硬是有点油爆,我也不知道会是怎样一种好。后来导演在本地巡回点映,我也没赶上趟。2月初,资源来了。我的好奇心已经有点过去了,放在硬盘里好些天没点开。

后来有一天随手点开了。

怎么说呢,就在开场的牛头马面那一段,我就呆了。上一次有这种被国产电影的震撼感,还是好多年前在录像厅看通宵联场,一群烂片之后居然接了个姜文的《鬼子来了》。一开场,哐!眼前就亮了,精神就来了,全神贯注地把它看完。

真的是这个级别的震撼。在风格上是类似《布达佩斯大酒店》四川移植版,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布景简陋之极却又绝对不low。后来才知道是导演一个人画的(我?!只能五体投地了)。再联想到这是过去三年里出来的作品,必须竖起大拇指。

当然,很多戳中我的点,来自特定的地域情绪。比如开场没多久,有个剧团选择发展方向的场面,那场面硬是活灵活现,我虽然之前并没有看过电影,却仿佛看到过一百万次。

这跟这三年没啥电影可看当然有关系。再加上春节看了长达三小时、迎来一片欢呼的神作,我中途好睡了几觉,醒来了在倒数,再醒来了还在倒数。更难受的是,才经历了过去3年的紧紧管控,想到未来的人类要经历上千年的管控,创伤后遗症都给我掀起来。为啥就不能让人类就跟着地球一起灭亡啊!!——是我由衷的呼声。

我本来一直是巨型机械、外太空探险类型剧的爱好者,《异形》不必说,《The Expanse》的前几季我也看得爱不释手。别人的太空传奇是,“此处不留爷,太空有自由。” 中式太空Saga呢,却是“不,我们一定要固守地球,我不走,你也不准走!磕死这一代,还有下一代!愚公一定能移山!”

神作如同还原现实生活的想象力内核,太叫人emo了,再披上太空和机械的外壳也没用。

盐镇》是一本书,也很好看。较之书里写到的那些女性,我们无非是投胎的运气好了那么一丢丢罢了。

已有 4 条评论

  1. 什么锅配什么盖。通过神作大家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人民的选择。

  2. 怎么办,我看椒麻堂会看得不受控制地睡了过去...

    1. @messer

      哈?好吧~_~安利失败。

      1. @tim.

        没有没有,安利并没有失败。我现在看完了,还是不错的。
        当时我跟你说我要留到飞机上看,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失败的决定。飞机上实在是太闹了,即使把音量开到最大也敌不过发动机的轰鸣,所以演员的对白我只能靠看着字幕猜,而字幕实在是荒谬,所以我看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就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一直到今天才又拿出来看完。
        这个电影搞得非常形式主义,这也是我刚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出戏的原因。搞成这样,很难不联想到马孔多什么的,这也是当初你安利的时候我在抱怨的点。当然配上乐山话会好得多,两个钟头之后我接受了形式主义这件事。毕竟我是个搞设计的,我为什么要对形式主义如此过敏。
        再回到马孔多。马孔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吗?当然有。在荒谬的马孔多的世界里,从来都不缺这样的妇女,她们尖锐而宽广的痛苦滋养着马孔多,但马孔多的历史是男人的历史,男人的杰出,男人的卑微,男人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倾轧,最后是男人的儿子的儿子来记录、讲述。他们在讲述自己历史的时候,也顺带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妻子、女儿、姐妹以及她们的痛苦,我对马孔多和这类讲述感到厌倦。
        当然了,讲述是重要的。我不想再去听某个男人的讲述,并不意味着我想要捂住他们的嘴。毕竟比讲述更可怕的是灌下某种形式的孟婆汤,这种孟婆汤马孔多天天都在炮制,所以这些故事要到香港去找法国人拿钱才能讲出来,然后还得让瑞士人来颁奖证明其正当性。我只是表达一下非常私人的厌倦。毕竟,再多的孟婆汤也没法让我自己忘记已经看到的那些荒谬。为了自己的精神健康,也为了马孔多有朝一日能最终消失,我觉得自己需要的是另外的叙事。那种恋尸癖一样来来回回的咀嚼已经让我咂摸不出更多的味道,无非就是烤干蛆磨成的粉冲出的蛋白质饮料罢了。我已不想再喝。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