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开中了初代独生子女一炮双响大礼包:年迈的父母双双入院。
顿时忙得我脚不沾地,人仰马翻。
起因是八月上旬盛夏的一天,我妈觉得身体甚好,心情舒畅,就去小区泳池游了个泳。刚下水就觉得呼吸不畅,游不太动,立刻上了岸。
这以后就觉得胸闷气短,接不上气,本来随时可以爬山的人,一天天变得连走个十米都得缓一缓。
我们先去挂了普通医院的号,照了片,年轻的医生说是肺部有磨玻璃样结节,需要住院。我因为听说过去三年很多体检的朋友都查出了肺部结节,又在网上查了一下,觉得即便存在这种结节,也不应该是我妈的病因,便决定还是挂华西的号再看看。
凭借九年前在华西帮爸爸做手术打过通关的经验,我帮老妈成功挂上了号。隔了几天去看病,富有经验的中年医生说,当前的症状主要还是考虑肺部感染,要住院吗?要住院就搞快,她手里刚好有张病床的患者出院,可以立刻安排入院。这位医生属于老年呼吸科,现在天气还没冷,床位还没有太过紧张。
我回想起当年爸爸排队做手术等了两个多月才入院,当然希望立刻入院。于是立刻给妈妈开始办入院手续。手续办到下午,陪妈妈找到病床,向护士和医生说明病情,刚稍微理得顺一点,爸爸那边打来电话,说他感觉不太好,要去他住所附近的医院输液。我说,那爸爸你只有先自己搞定一下,我现在还忙不过来。
次日,正陪我妈做各种检查,我爸爸的弟弟,我的一个叔叔,打来电话,说自己正在医院陪着我爸,他情况十分严重,需要转院。我听电话那头的医生说,他们基层医院,技术力量和治疗手段有限。
我懵了一阵,想,事已至此,不如也送进华西?就去急诊打听是否接收转院。急诊看了看我爸在前一家医院的各种指标,说可以接收。我立刻联系叔叔,让用救护车送过来。
送来的时候老爸吸着氧包,已经要靠用担架抬着进病房,而且只有进危重病房了。好吧,那就送进去吧。
随后的数个小时就在急诊门外随时候命,豕突狼奔地办各种手续,忙到小半夜。
次日情况较好,转到了急诊的观察病房。我尝试性地通过电话向病房内的负责医生表示,如果情况稳定,呼吸科的病房排不进去,那就也转到老年病房。
再次日,竟然真的转进了老年病房。和我妈楼上楼下。
两人都进了华西,我放下大半个心来。忍不住觉得自己还是相当机智反应快了。
这次的双响大礼包,里头还自带很多小礼包:比如,给我妈挂的医生,手下是自带床位的;床位在这个季节是不太紧张的(试想,如果是去年12月的那番光景,我可能都没法给他们在社区医院找到床位);父母两人都只是常见病的升级版,不是啥疑难杂症。
真不容易啊!愿叔叔、阿姨早日康复。
不容易啊,特别理解。我是同龄人,8月底就赶紧送父母去打了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是去年打的。能气朗和全安素备着,辉瑞保质期还有1年,呼吸机是新的。希望能平安过冬。
嗯呢!一定能的。
养老真是个大麻烦呀。我妈隔壁床是位老革命,98岁,跟我妈同一天进医院。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也68了。这次是大女儿和次女儿加一个保姆轮流照料,结果,一个星期下来,大女儿照顾了四天,累得不行,而且阳了;二女儿照顾三天,也累得不行。但更多的时候,照料的是保姆,两个女儿是跟保姆换手,保姆也累得够呛……
另外,我刚又想到一个非常虚无的问题:我妈现在74岁,假设她活到98岁,整整24年,如果是一个年轻人,这24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岁月。但是一个带病的老人,他们会怎样度过这段岁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