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同气》很好看,因为怎么讲,它是在我们共同的华人文化圈里挖掘的访谈者(来自新、港、台),文化上就比来自欧美的同类作品让人感觉更熟悉。比如之前我转载的《S/he》,有些元素和环境我是了解的,比如讲母亲、讲寻找自我认同的经历,但另一些确实也觉得文化上很有壁。
《同声同气》就不同了,每个元素都是那么熟悉,让人亲近或者好笑。而且最有趣的点在于,这三个地方的城市化进程,比国内早二三十年,而采访的这些受众,又刚好比我这一代大二三十岁。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时空错置后的再次“对齐”。
学术剖析的部分大家可以跳过,太学究了。(不过我立刻下单了另外两本关于人类学的写作手册。这应该是我感兴趣的领域。)
但每个受访者讲的故事都好有意思。1/3的受访者是劳动阶层,2/3是中层甚至上中层,有住家佣人(有个故事让我一下想起了《桃姐》),拥有“只要你们不问我就不说大家就相安无事”的自由。
普遍而言,受访者都觉得70到80年代的香港十分混乱又有生命力,而新加坡就管得很严了,新加坡的故事就没有太多花活。台湾介于两者之间,但气质跟两个前殖民地又略有不同。(这也跟我们小时候的直觉感受非常接近。我从东南亚一些文献里看到,新加坡叫“海峡殖民地”的时候,也很混乱和有生命力的样子,但变成李家坡之后就……。)
女同志的“立刻出发”、“远距离的爱“、”一生只爱一个人“、”微胖温馨“等特质,跨越了时空地活灵活现。
豆瓣上居然收录了这本书,又让我恍惚回忆了一下:哦,以前有很多繁体版的书,都是会收录的呀。
请问微胖温馨是特么什么鬼!!!!!
这四个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都让我想要“立刻出发”去上吊
对啊,这些关键词在“自我叙述”或者普通人的叙述里都会让人汗毛一凌,但在学术叙述的笔法下居然有了别样的情调,而并非单纯的“个人悲情”。还有一个可能是叙述者们的年龄足够大,在说这些事的时候有了足够的距离,所以并不显得令人惊悚。
比如“立即出发”对应的不再是荷尔蒙式的不管不顾,而有了“勇于面对未知、适应新地方生活”的力量感;”一生只爱一个人“变成一种美好的愿望,叙述者爱了许多人而未得到;而”微胖温馨“,倒真的是“温馨微胖”的付出者。
我完全是因为立即想起了某某、某某、某某和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