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美莎聊起一些关于过去的事情。她说,自己在18到28岁之间,对发生的很多事都是懵的,甚至记不得了。有些事情还有点印象,但大多只是模糊的影子,要经过提醒才想得起来。还有不少记忆都是自己后来脑补出来的。

其实我的情况也差不多,而且我的习惯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梳理一遍,但很可能实际情况并不是那样。也就是说,这种梳理也类似脑补。

昨天和天蓝聊天时,她也突然提到了类似的事。她说,年轻的时候以为很多事是那样的,现在回想起来,才恍然大悟地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她说她自己是一个蛮认真的人,做什么都会全力以赴,但以今之认识,发现从前有那么多事是可以不必那么用力的,甚至,当年的太用力反而带来了对自己不好的结果。所以现在就颇感人生失去了动力和做事的欲望。

你也可以请我喝杯咖啡

已有 8 条评论

  1. omg这个故事的走向为什么会是这样。

    1. @messer

      唉。我也不知道啊。它就这样顺着我们说的话题冒了出来,我当时也像挨了一闷棍。

  2. 所以这是两件事。我们说的是懵,但从懵引出来的是闷棍。
    闷棍是不可避免的且无法改变的,闷棍在我的生活中持续发生,并不会因为年纪渐长而逐渐消失。
    但懵确实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变少,当然也不是说我真的就不懵了,但渐渐建立起来自己认知世界的边界与方法,就像盲人摸象摸了几十年,也摸出了心得,摸出了体会。可能所谓的四十不惑就是这个意思吧。

    1. @messer

      确实是这样。不过我觉得在这个故事里,年轻时的懵是导致当事人出现闷棍结果的一种状态,因为本不必如此决绝。当然,也说不清,中年在清醒不惑的困境下同样吃许多闷棍。(而且我那天听到这个闷棍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是年轻时最讨厌的一套说辞:好死不如赖活着。)

      1. @tim.

        哎,中年也有中年闷棍啊。我不知道你身边是怎样,但我时不时也会经历一个本以为正常的人莫名其妙崩坏的情形。也不是谁都能赖活着一直扛,有些人忽然就扛不住了。倒也不是说这些人都死了,但崩坏的形态各异本身就可以是很多闷棍了。

        1. @messer

          是的啊,我知道的。

        2. @messer

          我已经目睹了若干崩坏,所以我选择逃离,如遇崩坏,就转身。但很多时候,很难就转身跑了,就只能虚无了,静静等待爱咋咋地吧。

  3. 一个不相干的故事,我忽然想到了王国维跳湖,好像也是全无征兆,跳之前还做了很多其它事情,然后在湖边坐了一会儿,就忽然跳进去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