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是我今天早晨看并转发了一篇公号文章,《斯坦因的帐篷》。写文章的人是学历史的,后来搞了一个针对少儿的人文素养线上锻炼,大意是教小朋友们如何阅读史料,既看到史料中写了的东西,又看到没写的东西,并学会真正的提问。我跟了几期,觉得做得很好,哪怕是作为成人的历史学素养培养,也是远远超过合格线。(学术背景出身的人搞这类小项目,手到擒来不说,路子也正,不是胡来。更不是“国学班”那种野狐禅。)
我记得看他写过,为啥只针对少儿呢?因为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趋于固化,很难让大家接受不同的思考,兼之成年人给自己花钱不如给孩子花钱舍得。
他写斯坦因也是,讲一个半只脚进入现代时代的人做田野科考工作,很多后勤安排筹划,体力付出。顺带暗讽了一把“精致露营”的流行。成都周边自然资源很多,是这股风潮的重镇。风潮本身没什么,但众多年轻参与者对“后勤筹划”一事的预期和估计远远不足,是我觉得抓紧脚趾的原因。反而是我们妈老汉儿,或者叔伯嬢嬢们,对它的认知是正常的——“嚯哟,好麻烦,要准备这准备那……”又比如爬初级入门的雪山,最近又突然有很多并非户外圈的朋友向我咨询此事。我还是按照多年来的惯性思维一一劝退,言谈间惊恐地发现,这一波大家认为那就是件像春游般轻松的小事。
话题跑远了。转发朋友圈之后,美莎开玩笑地回了我一句,“这人也太矫情了,我们哪可能是斯坦因,充其量是他的挑夫。”
我猛然一心动,对,这不就是历史文本里没有说的那些事,那些缺失的视角吗?然而再多想一秒,不对,我们这些城市废柴,哪可能是斯坦因的挑夫呢?(前几天在哪儿看到有人写20世纪初一支北极探险队,10来个人,能活下来全靠请的一位爱斯基摩女性向导,别人给大家野外捕食,做饭,照料伤病。结果这群科学家非但不感谢别人,脱难后记录时还没带一句好话。此处又可以跑题,“文字就是武器,记录就是力量”。当然这是另一个太大的话题了。)
说回《斯坦因的帐篷》里给大家留下的挑战,能不能快速在任何条件下给自己收拾出一个工作区来?我想了想,如果只是打草稿,做笔记,写灵感,给我一个本子一支笔就行。如果是日常工作,我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电脑环境就很不凑手。比如今天,我家停电,我在自己的手机笔记软件里写这篇文章的草稿,但我很快发现,我没法把引用文章的超链接加进去(后来打开电脑加的,照片也是。十多年前的尼康D700尚可一战)。
也有很多老头儿老太太热爱露营的, 开着房车到处跑的。还专门到深山老林里搞野炊的。
最近读王小波, 他的编辑李静说, 王小波的小说是思想驱动的。我现在相信了, 没有“思想“ 无法存活。尤其在越来越啥啥的时空。
你的角度跟我不一样,我不是从体力的角度说我们是挑夫的,从体力的角度我们啥都不是,连挑夫都不如,哈哈哈。
而且挑夫这个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比如说那些吹嘘说自己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他们没有挑夫的吗?那不也有的吗?当初这些人吭哧吭哧爬上去,人家挑夫背着他们所有的行李不也默默地上上下下?简直就是一个大笑话。
对啊,美莎,我知道我们俩的角度不同呀。你说我们顶多算挑夫,意思是说我们最多算是那个被省略掉的角色,我说我们连挑夫都不如是说,我们太过于废柴。
挑夫那个事情,我以前看各种登山的书就意识到,没有夏尔巴人,哪儿有登珠峰的事儿。还有啥不携带氧瓶登珠峰,唉,好多夏尔巴人一直就是那么做的。所以我的关注点就又回到了,“话语权意味着一切”。
(没有说登山家不牛逼的意思。尤其后来新出现的阿式攀登,就不再依靠挑夫了,轻量补给,快速登顶快速撤退,回归纯粹。当然玩阿式攀登的人,只有最高的高手,而且死亡率就更高了……)
居然还可以@tim.
测试一下
要点右上角那个“回复”,不过它也就是做个样子哈。
波米最新的更新,听得又伤心又羞愧,尤其提到韩国电影。“我们与时代互为因果”。可不是吗?没有付出义无反顾的代价,只能得到当下的苟且。听完也格外敬佩现在的许鞍华。另外B站上好多帮忙保存星火的Up主,还有今天随机波动傅适野那篇朋友圈。波米影响了很多人。
[...]前两天听听写了一篇blog叫做《斯坦因的挑夫》,讲她看到的一篇公众号文章叫做《斯坦因的帐篷》。《斯坦因的帐篷》的作者一边在回溯斯坦因是如何旅行、记录并进行考古工作的,一边顺便拉踩了一下…说来惭愧,我当时没怎么看懂,现在回去再看了一遍也不是特别明白,想来大概是如今的旅游者们吧。于是我回复听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