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假设你是一家小公司的中层女性管理者,你不是大老板,没有解决问题的最终话事权。

你负责招入了一名年轻的女性新员工,她被派到了你的同事手下做实习生。

一天,你正在外地出差,这个员工小妹哭着打来电话,说遭到了你同事的性骚扰,强奸未遂。

你会怎么做?

这两天关于一页图书老板性骚扰的事情,正在网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浪。接连还有其他咸猪手被锤。我觉得这很好,非常好!双手双脚地支持。

但是一页的老板性骚扰,连带扯出了该公司的一个“网红”营销负责人,女性。网上的声音认为,这个女的没有果断跟该咸猪手割席,多年来还跟他共事,还帮他封其他员工的口,简直不能原谅。

我自己设身处地想了想,也找其他朋友一起代入了一下这个女性的角色,说实话,在事发当时,很可能是做不到更好的。

首先肯定是懵逼,妈的,这男人是什么玩意儿?!第二,肯定是询问骚扰的程度如何?如果是既遂,报警,坚决报警。但未遂……?可能是赶紧追问两人是否还在一处,如果还在一处,赶紧劝女员工保护好自己,溜之大吉;至于要不要报警,由她自己决定。支持她报警,但如果她选择不报警,也表示理解。

等回到公司,宣布处理办法的是老板,作为中层管理者,可能是没有太多办法了。(现实中,这个咸猪手是在内部做了检讨,但未被开除。被骚扰的女员工离了职。)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处在这位女性的位置,还有什么别的做法吗?

已有 23 条评论

  1.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其实不只是中层管理者,每一位管理者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为在职场中除了是非问题,管理者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而如何审时度势做出权衡与决定,其实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很遗憾没有人教过我们这些,而父权社会则有太多坏例子影响大家的判断。

    我想到前段时间看的丹麦剧Borgen (这里大力向所有人安利并检讨自己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博客创作),这个剧前三季是丹麦人自己拍的,当初据说非常出圈,火遍全世界。第四季被neflix投资,在第三季结束10年后大钱出奇迹,拉来原班人马又拍了一季,反响平平。

    这个剧的主角是一位女政客。第一季开始的时候,她阴差阳错地被选为了丹麦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整个前三季都在讲她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权力场上沉沉浮浮,辉煌有时,吃瘪有时。跟美国同类题材不同的是,borgen没有那么注重精巧的权谋设计,而是把很多政治事件后面千丝万缕的复杂情况摊开来,描绘其中人的无奈和撕扯。但borgen之所以成为borgen,是因为那位女主角在各种撕扯之际,每每挣扎着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有时候那些选择看上去甚至做得非常牵强,观众能看到所有的不容易,但她还是勇敢(虚弱)地选择了做对的事。所以在剧最后她成为了一个传奇。而这部剧的八卦是,第一季拍出来在丹麦爆火,随后不久丹麦真正的第一位女首相就当选了,很难说选民没有受到剧集的影响。

    现实生活当然不是连续剧,不是每一个坚持做正确的人都能变成传奇,甚至她们最后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但我现在活皮实了,觉得有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其实是一个买彩票一样的事情,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也并不一定就能得到更好的结果。重在参与,享受过程,做正确的事情很多时候其实能够更快乐一点。

    回到一页这件事情上来说,我觉得当事人的表述话术很多的。

    “首先肯定是懵逼,妈的,这男人是什么玩意儿?!第二,肯定是询问骚扰的程度如何?如果是既遂,报警,坚决报警。但未遂……?可能是赶紧追问两人是否还在一处,如果还在一处,赶紧劝女员工保护好自己,溜之大吉;至于要不要报警,由她自己决定。支持她报警,但如果她选择不报警,也表示理解。”

    首先这有什么好懵逼的。搞女权了都,男的是什么玩意儿还能不晓得?女同事过来了,相应的安抚,支持,保护,帮助,给到没呢?咱们看看结果,推论是没有。人家中层管理人心中更重要的是公司咋整,自己的位置咋整,下个月已经准备好了的路演推广咋整。当事人肯定是混乱的,中层管理人各种话术给人家压下去了,gaslighting人家一阵子,人家就不去报警了。憋了这么多年心中都过不去,最后还是说出来了,现在还来说人家自己决定不报警。就。呵呵。

    这种事情呢就是。怎么说。跟电视剧没啥区别。到最后公司、自己的位置、下个月已经准备好的路演推广,照样是会鸡飞蛋打。但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最难受的到底是前面这些东西保不住,还是自己做了错误的事,这就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了。说到底大家要过的关都是自己设的。既然吃屎,就别骗自己是吃的巧克力。

  2. “其实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很遗憾没有人教过我们这些,而父权社会则有太多坏例子影响大家的判断。”

    你说得太对了。之前我回想了很多个人的经历,很遗憾,没有找到可供借鉴的案例,只回想起了一些负面的例子。我问了其他的朋友,情况也比较类似,而且,似乎有些不约而同地选择“最好还是捂一下盖子”。“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仿佛深入每个人的骨髓。

    不过,这里又有一个twist,也即,公开这件事,可能受到伤害的仍然是受辱的女性这一边。比如前几个月,某运动员的丑闻,首先是把完全没有做错任何事、受到威胁立刻报警的女演员曝了出来。所以,大家捂盖子的心态,其实是各有不同,不见得一定是出于恶意。

    回到这件事,如果确实是当事人选择曝光此事,我看过发出来的第一条揭黑幕消息,是针对女中层的恨意更浓一些,因为我自己就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才理解,哦,是男老板性侵,不是女中层性侵(因为据说她好像有点同性倾向?)。这是我不太能理解的地方——恨帮凶比恨真正的施害者更甚?因为对方同为女性吗?

  3. 是呀,确实很困难。我在这事被爆出来的时候也像你一样来回看了好几遍才整明白。整明白之后我也没法不再一次感概舆论场上的厌女倾向。

    本来互联网就是戾气很重的地方。像我这么牙尖的人,有时候也会发现自己在网络上更加毫无顾忌一点。厌女思想伴随我们长大,就,感觉如果不是每日三省吾身的话,自己也时不时会有一些厌女的言论出来。当然这几年好多了,也要感谢metoo运动和简中网上的各种讨论。

    说到捂盖子这个事情,我觉得恰恰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说服力,但我也相信在一般情况下,很多参与说服捂盖子的人不一定是出于恶意。捂盖子的动机来自我们这个文化巨大的磁场,它生产了一大堆行为规范,从各种角度维持父权社会的秩序。比如什么“家丑不可外扬”,什么“劝和不劝分”之类的,都是从软的角度规训人的典型话术。确实,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劝说者不见得有什么恶意,经过她们的劝说,当事人留在了“安全地带”,继续工作(免受污名化侮辱)或者婚姻中(保有已婚者的社会地位),这在劝说者看来未尝不是一件功德。这个功德的圆满止于盖子被捂上去的那一刻。但我们都知道,盖子捂上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来说这件事就过去了。加害者更加洋洋自得,而被伤害的人则面临巨大的创伤。我们文化之所以能够续存,是因为它完全无视各种创伤。存天理灭人欲。在劝说者的天平上,当事人内心受到的巨大伤害,以及捂盖子带来的二次伤害,并没有被污名化或失去社会身份那样的权重。但这些伤害会有巨大的反噬力量,它有时候足以完全毁掉那个被伤害的人和她整个生活。

    所以一个理解女权主义的劝说者需要考虑到这些东西。劝说当然没什么问题。但在劝说的过程中,对发生的事情做出怎样的剖析,对将来的后果有怎样的判断,如何赋予各种后果相应的权重,让当事人理解到发生了什么,我觉得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把各种事情说清楚,当事人还是选择捂上盖子,那当然没什么好说。但你觉得从这件事后来的复盘来看,恰恰是那么做的吗?

  4. “但你觉得从这件事后来的复盘来看,恰恰是那么做的吗?”

    昨天我在写到“受害者的恨意”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一点:那就是,恰恰可能是擦屁股捂盖子工作没做好,给受害者造成了二次伤害。而且,这种二次伤害的感受,强于第一次被老板骚扰的感受。可能这是因为受骚扰的震撼就是那一瞬间,而且毕竟还是未遂;而事后被当成一块见不得人的脏尿布,则会带来持续的强烈羞辱感。受害者发第一篇小作文,以及爆后继的料,都主要是想锤恰恰。

    那么,毫无疑问,恰恰的工作就是没做好。

  5. 当然这就又变回到男权社会的狡诈和厌女上,男性加害人不再出面,让女性出面擦屁股。擦屁股没擦好,反遭受害者更加记恨。

    前几天我才刚看了《女人们的谈话》,里头提出几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也即,受到男性的集体伤害后,女性怎么面对。复仇能带给你想得到的结果吗?离开意味着逃跑吗?等等。每个女性都提出了各自的论证。

    我想,公开讨论就是一种意义。我们接受的关于公开讨论的教育,也太少太少了。

  6. 是啊。比如你是小花没,你是更讨厌把你锁起来那个男的?还是痛恨给你一颗糖然后把你卖了十万八千里那个大妈?或者是村口那个啥都能看见,你跑的时候立即去给男的通风报信的大婶?

    很难说。很难说。

    我看到的厌女是在其它人带着严重偏差的口诛笔伐里。受害者不在我讨论的范围。受害者更痛恨谁,肯定有她的理由,不能用厌女来套。

    恰恰的工作做没做好我不评价,因为她这个工作本身就是非常恶劣的。那句“女乞丐”,真的,我都被trigger了。所以你来问还有什么别的做法的时候,我是有点吃惊的。恰恰现在受到这样的批评,除去舆论场厌女这一点,其它都是活该。而从厌女这个角度,不是说她受到太多苛责,而是说范新没有得到足够的惩罚,那个人就应该去坐牢。

  7. 女乞丐那句她是形容自己啊?这句话怎么了?

  8. 女乞丐那句,我的理解是,她形容自己在其中斡旋无力的感觉。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去擦屁股没擦好,当然是活该。但我更认为还是该把账算到加害者头上。

    之所以问还有什么选择,因为我设身处地的想了又想,还是不一定能拿出妥当的处理方式。我有朋友说,如果是上司让她去擦屁股,她会选择辞职。但做错事的是同事啊!为什么该擦屁股的辞职?这一点我又觉得不对劲。

  9. 你这么一说我赶紧回去看了一下原文,这话是这么说的:

    “事情过去六年了,我不记得了。这件事我也追问过前同事,他说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你很害怕,像一个女乞丐”。

    我当时的理解她这整段回复是对当事人说的,所以非常震惊,以为她说对方像个女乞丐。现在一看估计就是在说自己吧,那我收回。

    所谓妥当的处理方式,首先要定义的是妥当。这件事整个就是不妥当的,所以也没法指望什么妥当的结局。这里面只有每一个个体面对复杂事件的时候自己做出的决定。比如你朋友说她会辞职,那当然不公平。但如果当时她权衡各方,无法举报,不愿做同谋,那辞职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0. 当然了,帐应该算在男猪头头上,这个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觉得不管是批评的人,还是每一个相关的人,都应该有这个意识。一轮一轮的讨论希望也能推进大家有这个意识。

  11. 是的,这笔账一定要找准了目标锤。今天看到史航那个猪头发出来的截图,我真的震惊了。别人话都说得那么明显了,他还是看不懂。我的天哪。no means no,他们是永远理解不了吗?

  12. 史航真的太恶心了!!!!!!!!!!!

    找准目标锤这个事情我觉得是这样的,肯定是一定要狠狠捶打男猪头们,这方面的话国家的法律和执行太不给力,如果多锤之后能推进这方面的进步就是大功德。另一方面帮着盖盖子的行为该批评吗,我认为肯定是应该的。多批评一下,盖盖子的想法以后就不会这么顺理成章。让盖盖子的人和受害者明白,除了被盖住还有其它的可能性。

  13. “肯定是一定要狠狠捶打男猪头们,这方面的话国家的法律和执行太不给力,如果多锤之后能推进这方面的进步就是大功德。”

    太对了!我记得,之前医疗行业闹过几轮以后,至少在15年前(也就是2008年),妇科男医生给女患者看病,人家就知道要开门,或者是找女护士在旁边。如果能把所有男性上位者锤出这等觉悟来,善莫大焉。

    (当然,你说为啥文化出版行业好锤呢?还是因为这是个式微的行业,男性从业者没那么多了,尤其是,中层领导,有话事权的那种,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女性了。你说有些地方,疫情里有一个事情,网球运动员那件,现在人到哪儿去了还不知道呢。)

  14. 网球运动员那个真的....莫法。

    超级期待人们重新说起来她的那一天到来。

  15. 是啊!她,还有李娜,是我多年前的中华网球回忆啊!

    1. @tim.

      我自己那个时候不打网球,所以也不看中华网球,但是并不妨碍我被这件事情深深刺激到。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它的销声匿迹,因为一件事的销声匿迹也暗示着成千上万同样的销声匿迹。在其它地方,人们不停抗争,总有一天集结成一股力量把变态们绳之以法。但在这些地方,黑暗太深了,一时间还看不到边界。

      1. @messer

        是啊,还是希望总有一天能看到黑夜的消散啊。

  16. 快去看《人选之人》,有对这个问题的爽文式答案。

    1. @小明

      强烈推荐。这部剧,提供了一个what if可以为黑暗消散而奋斗的华语场景。

      1. @小明

        谢谢推荐,我去找找看!

  17. 赞同楼主讨论的出发点,骚扰这个问题充斥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只是想说还有一种情况我遇到过的,“设局”,至少我身处其中的看过1个,旁听过1个,另一个事件信息不明不好判断。

  18. 锤的不是女,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网络上伪装女性主义者的人设,每个人都有现实的考量,牺牲别人考量自己的现实,和贩卖各种书的情怀,实在是分裂,一个人的品性终究难以掩盖

  19. 楼上惊现故人?

评论已关闭